基层就业故事|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李云皓:“一定要种出好吃的苹果!”
“苹果红了!”8月6日,保定百果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皓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照片里,他手里托起一个苹果,圆溜溜、红彤彤。
“这是河南洛宁县果园基地的早熟品种鲁丽,8月下旬还有一些品种要成熟,但大部分品种成熟要等到10月份。”一提起苹果,李云皓打开了话匣子。
李云皓出生在定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在田间乡野,一直有投身“三农”的信念和决心。2014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母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进入植物病害流行与综合防治实验室学习,对苹果展开研究。
“小时候吃的苹果,个头虽小,咬一口,汁儿就流出来,而且有一股果香。为什么现在市场里的苹果,又大又红吃起来却味道很淡?”带着这个问题,他跟随研究生导师曹克强教授以苹果病虫害防治为主攻项目,转遍了全国9个苹果主产省份。这个过程中,给李云皓留下深刻感受——苹果种植正在转型,投身“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研究生毕业时,他和三名同学创办保定百果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优质生态苹果研发和果园管理服务,成为一名“新农人”。
“一定要种出好吃的苹果!”抱着坚定的决心,带着一腔热血,李云皓踏上了创业的征途。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夏季高温多雨,病虫害高发。李云皓和团队成员每天早晨5点出发,一天跑保定周边6个果园查看树情。等深夜回到住所,才发现皮肤被太阳晒得火辣辣地疼。顾不得休息,他们还要连夜对病害侵染的叶片进行分离和培养。
在太行深山区阜平县调研时,李云皓发现当地适宜种植苹果,但缺实用技术、少精PG电子通信准服务、无稳定增收渠道。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师指导下,他和小伙伴们穿梭山区果园,最终实现当地3万余亩苹果种植升级,大大提升了产量和质量。
随着创业方向从果园单项服务转向整个果园的智慧管理,李云皓不仅把苹果种得好吃,更种出了“科技味”。
苹果种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因地制宜地提供解决方案?关键在数据。
李云皓利用滴灌等物联网装置,试验分析最佳滴灌用水;测土质、改配方,逐步探索出测土施肥、蚯蚓生物等综合技术,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9%提高到2.3%左右……经过反复试验,李云皓细化出了苗木选育、施肥用量、病害防控等49个智慧决策点,形成了苹果园智慧管理系统。
有了科技加持,种出来的苹果果型周正、甜脆味浓,每亩节本增效两三百元。目前,这套智慧管理系统已应用到河北、陕西、云南等地10多个基地1万余亩果园。
如今,他的公司已形成种植、技术、管理、销售四大模块,与36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15款苹果专用产品,注册了5个商标。
自身发展的同时,李云皓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发展模式推广,奔走在助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路上。
每年春天,苹果树陆续开花,李云皓会驾车穿梭在各园区之间,抢抓农时给果农讲解苹果树疏花和人工授粉要点,开展枝干病害技术培训。
“大伙儿注意,去掉大枝利于光照,留下小枝结果可靠,腐烂病枝一定要随见随治。”“果园有一半以上果树中心花开放时,就是最佳授粉时间。”每次讲解,李云皓都会被果农们围在中间。而这样的免费培训,每年要进行好多场。
马上将迎来苹果的丰收季节,看着鲜艳饱满的苹果挂满枝头,浓郁果香弥漫果园,李云皓说:“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苹果种植产业贡献一份力量,这事很棒!”(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