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领域下物联网技术应该怎么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医疗领域的主要应用技术,主要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借助RFID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在医疗机构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医疗安全问题,且实现药品追踪与设备追踪,可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并降低管理成本。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导,全球假药比例已经超过10%,销售额超过320亿元。中国药学会有关数据显示,我们每年至少有20万人死于用错药与用药不当,有11%~26%的不合格用药人数。以及10%左右的用药失误病例。因此,RFID技术在对药品与设备进行跟踪监测、整顿规范医药用品市场中起到重要作用。
卷标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例如,把药品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卷标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核对,方便地识别假冒药品。
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医疗垃圾信息管理
通过实现不同医院、运输公司的合作,借助RFID技术建立一个可追踪的医疗垃圾追踪系统,实现对医疗垃圾运送到处理厂的全程跟踪,避免医疗垃圾的非法处理。
病人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种检查、治疗记录、药物过敏等电子健康档案,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医生和护士可以做到对病患生命体征、治疗化疗等实时监测信息,杜绝用错药、打错针等现象,自动提醒护士进行发药、巡查等工作。
在伤员较多、无法取得家属联系、危重病患等特殊情况下,借助RFID技术的可靠、高效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快速实现病人身份确认,确定其姓名、年龄、血型、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家属等有关详细资料,完成入院登记手续,为急救病患争取了治疗的宝贵时间。
将RFID技术应用在药品的存储、使用、检核流程中,简化人工与纸本记录处理,防止缺货及方便药品召回,避免类似的药品名称、剂量与剂型之间发生混淆,强化药品管理,确保药品供给及时、准备。
将RFID技术应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条形码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减少血液污染,实现多目标识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通过在取药、配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在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病人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环节实现对药品制剂的信息化管理,确认病患使用制剂之种类、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号等,避免用药疏失,病患用药安全。
通过准确记录物品和PG电子患者身份,包括产品使用环节的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产品信息、可能发生同样质量问题产品的地区、问题产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问题产品位置等信息,追溯到不良产品及相关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与药品,为事故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医疗信息和记录的共享互联,整合并形成一个发达的综合医疗网络。一方面经过授权的医生可以翻查病人的病历、患史、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患者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更换医生、医院;另一方面支持乡镇、小区医院在信息上与中心医院实现无缝对接,能攻实时地获取专家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等。
将大型综合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儿医院的母婴识别管理、婴儿防盗管理、信道权限相结合,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尤其,婴儿出生后也要给婴儿佩戴一个可以标示惟一性身份的RFID腕带,并使婴儿的信息和母亲的信息具有惟一对应性,要确定是不是抱错了婴儿,只需对比母婴的RFID腕带信息就可了,这就避免了婴儿抱错事件的发生。
通过对医院医疗器械与病人的实时监控与跟踪,说明病人发出紧急求救信号,防止病人私自出走,防止贵重器件毁损或被盗,保护温度敏感药品和实验室样本。
远程医疗监护,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危急重病患的远程会诊和持续监护服务体系。远程医疗监护技术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减少患者进医院和诊所的次数。
阿得雷德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正在领导一个项目开发新的RFID传感器系统,说明老年人保持独立生活和安全看护。研究人员采用RFID和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和监测人的活动;能够确定个人的正常例行维护,并在危险来临时,及时地提供帮助,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智能轮椅的任务是安全、便捷地把用户送到目的地,完成既定任务。在运动过程中,轮椅既需要接受用户的指令,又需结合环境信息启动自身避障、导航等功能模块,与移动机器人不同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轮椅与用户成为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
通过监测体温、心跳等一些生命体征,为每个客户建立一个包括该人体重、胆固醇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信息的身体状况,实时分析人体健康状况,并将生理指针资料回馈到小区、护理人或相关医疗单位,及时为客户提供饮食调整、医疗保健方面的建议,也可以为医院、研究院提供科研资料。
每个人生病都想找专家看,但是专家很少,怎么能服务所有的人呢?可是在未来这将变成现实。专家最重要的是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根据病人生病所得的资料指针累积而来的,如果能够把一个专家经验的数据库积累起来,当这个数据库的参数足够丰富的时候,只要病人把自己生病的参数指针输入进来,数据库就会自动给病人看病,而这个数据库最终就是机器人专家。
这些生涩的数据库可能很多市民都不明白,但是举例说明,如果一个专家专门看癌症,那么只要收集足够多的这个专家的治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再结合病人的病理指标,也就建立了一个专家的数据库模型,例如当有一万个白血病人的数据库指针被收集,那么这个数据库就有一万种对于白血病治疗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白血病人,只要把各项化验参数输入这个数据库中,数据库就会自动根据以往的专家经验从而产生治疗方案,而这个治疗方案就是这个专家的日常治疗经验。这样的数据库最终将变成软件内置到手机里,一旦生病,手机中的软件将自动治疗,而如果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后,专家将亲自出马通过互联网对病人进行治疗。届时每个市民的手机都会是一个机器私人医生。
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健康数据库。一位心脏病人,如果建立了数字健康档案,一旦心率出现异常甚至高危,数据会立即传回我们的系统,通过GPS定位,我们可以帮助病人立即拨打120,联系最近的医院进行救助。
这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但是以后每个市民的家中都会有一个体检设备,市民只要把手掌放到这个设备上,然后设备就会采集血压,心跳,脉搏,体温等多种因素,而未来甚至一些简单的化验也能在设备上完成,这些数据采集以后将自动传递到医院的数据中心,一旦出现情况,医生会提示入院进一步检查,或者就近采PG电子取救治措施。如果有需要,以后人们的体检可能是每天进行。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以身份证作为惟一的合法身份证明在特定的自动办卡机(读写器)上进行扫描,并存入一定数量的备用金,几秒钟自动办卡机就会生成一张RFID就诊卡(也可使用由专用的医保卡),完成挂号。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个科室就诊,系统自动将该患者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站上,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开具的检查、用药、治疗信息都将传输到相应的部门,患者只要持RFID就诊卡在相关部门的读写器上扫描一下就可进行检查、取药、治疗了,不再需要因划价、交费而往返奔波。就诊结束后,可持卡到收费处打印发票和费用清单。
另外与RFID就诊卡对应的是住院使用的RFID腕带,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挂号时间、就诊时间、诊断时间、检查时间、费用情况等信息。患者身份信息的获取无须手工输入,而且资料可以加密,确保了患者身份信息的惟一来源,避免手工输入可能产生的错误,同时加密维护了数据的安全性。此外,腕带还有定位功能,佩戴腕带的人再也不能偷偷溜出医院了。
当有人强制拆除RFID腕带或患者超出医院规定的范围时,系统会进行报警;佩戴带有监控生命体征(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的并设定危急值的RFID腕带,可24小时监控生命体征变化,当达到危急值时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从而使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而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诸如检验、摄片、手术、给药等工作,均可以通过RFID腕带确认患者的信息,并记录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确保各级各类医护及检查人员执行医嘱到位,不发生错误,从而对整个诊疗过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当监护系统扩展到小区、城市甚至全国时,其网络规模巨大,并且监护节点与基站都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合适的网络拓扑管理结构以及节点移动性管理方法。
节点有时需要长达24小时的监测人体参数,所采集到的资料量大,而存储容量小,常采用压缩算法来减少数据的存储与传输量,然而,传统数据的压缩算法成本高不适合传感器节点。另外,压缩算法不能损坏原始数据,否则会造成误诊。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自组织方式组成网络,容易受到攻击,此外,病人的信息需要保密。传感器节点计算能力相当有限,传统的安全和加密技术都不适用。因此,必须设计一种适合传感器节点的加算法。
总结智能医疗提供多种服务,包括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预防和及早期检测三种方向,透过物联网技术,其发展到最终将会是建立一个连结医院内部到院外,甚至与病人相链接的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能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