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之路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北京会议“生物医药行业加速从量变到质变”分论坛
7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北京会议“生物医药行业加速从量变到质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方向、挑战与机遇,以及AI技术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技术融合与精准医学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体外诊断试剂为例,以往用传统技术去筛选生物标志物差不多要5年的周期,但是目前我们用AI技术可以把整个研发周期缩短到18个月。”贝克曼库尔特医学诊断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陈淮指出,AI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行业格局。同时,基因组学和多模态技术的结合极大推进了精准医疗,细胞疗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血液肿瘤、罕见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L.E.K.咨询亚太医疗健康业务合伙人、中国区负责人王景烨表示,精准医学在过去十年从概念走向实践,靶向疗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管线和临床实验项目快速增长,为疾病治愈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据量化分析,20252035年十年间,中国将有一千万精准医学疗法受益患者人均延长一年生命,同时节约两千多亿元医疗卫生支出,还将创造至少十几万个高技能岗位。
AI技术被认为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马洁强调,学科深度融合是显著趋势,生物与医药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诸多新技术。AI、大数据在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等方面驱动作用明显,新型治疗模式如细胞替换、合成生物学、绿色PG电子通信制造等不断涌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慢病管理将成研究重点。新加坡国家工程生物学中心执行主任张旭表示,AI正无缝整合到生物科技领域各个环节,从抗体和蛋白设计到新治疗试剂研发,彻底改变分子设计方式,甚至能设计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分子,极大提升研发效率。
在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监管和支付是精准医学发展的两大挑战。王景烨指出,精准医学作为新生事物,需要灵活的监管框架和创新的支付手段。目前部分精准医学药物价格高昂,企业需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医保与商保的协同也至关重要。马洁也认为,海量新技术的涌现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是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
不过,挑战中蕴含诸多机遇。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在神经退化性疾病、慢病管理等领域,早筛早诊早疗成为可能,极大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华大基因副总经理、首席发展官、国际医学事业部负责人李宁分享了华大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实践,从极宏观到极微观的大规模数据研究,正改变着从科研到产业的范式,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新路径。
生物医药行业从“量变”到“质变”需要多方协同。李宁认为,数据质量是关键,要从极宏观到极微观获取科学级大数据,为AI应用奠定基础。马洁指出,企业需注重产品质量与特PG电子通信色,质控是成药关键,药物需有明确治疗针对性。与会嘉宾认为,随着技术不断突破、监管逐步完善、国际合作深化,生物医药行业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