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进入爆发期 这些医疗产业将发生变革
互联网与新科技的发展,数字医疗在近年来频频得到应用。数字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愈加广泛,使其成为改变医疗行业现状的有效切入点。
传统医疗整个工作流程正在加强信息化程度,尤其是引入AI技术之后,利用医疗大数据辅助诊断和计算机视觉分析医疗影像图片也被证实了可以提升诊疗效率。
对于我国来说,数字医疗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而对于国外来说,随着医疗保健方面支出的增长幅度与速度逐年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健康的自我管理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逐渐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匮乏的问题愈加严重,并难以满足民众对高水平疗效的追求。数字医疗需求逐步增长,传统医疗亟待升级。
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紧密联系的数字医疗领域一直是医疗大健康投资重点关注的领域,传统医疗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已经是行业大趋势。
数字医疗行业在算法、算力、适应症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产品使用便利度上几经迭代,行业头部公司已经从最初的疾病筛查服务升级到协助医生做智能诊断服务。
以AI辅助诊断行业为例,人工智能已经通过扎实的数据证明其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降低医生和基层结构的误诊率、帮助医疗机构控制成本和提高机构运营效率。随着观念转变,医生也逐渐参与到了产品PG电子官网的研发,医生与研究人员的合作变得更加频繁。
政府有意出台一系列监管办法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助推了以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医疗的发展,也对行业进行了规范。
依据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目前市面上的医疗AI企业都只获得“二类证”,目前申报“三类证”医疗AI产品大多停留在注册申报阶段。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负责医疗AI产品的评审工作。中检院规划的AI医疗器械检验体系有以下四个步骤:标准数据、体模测试、软件性能、模拟对抗,已经建立起了彩色眼底图像和肺部CT影像两个数据库。数据库构建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图像标注、数据管理三个步骤。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数据治理要求同理。
预计2019年会有第一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企业拿到“三类证”,体素科技创始人丁晓伟更是判断,国内AI影像的第一张“三类证”一定会出在在肺部影像或眼底影像的产品中。
移动医疗在经历了2-3年的寒冬之后,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陆续出台,移动医疗行业政策边际大幅改善,行业逐渐回暖并将重回热门领域。
目前来看移动医疗逐渐转变为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的医药电商形态,行业参与者凭借互联网医院的基础,以提高对患者服务能力为导向,提供线上诊疗、远程会诊、电子处方、慢病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同时,随着线上业务开发的局限性逐步显现,行业玩家开始布局线下医疗机构,探索线上+线下的新盈利模式。
最近三年,随着移动医疗、AI医疗等新业态进一步发展,数字医疗行业的潜在付费方也显现出来,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类:C端人群(消费者)、医疗服务机构、医药工业和保险。
目前来看,后三个付费方的付费能力已经趋向成熟,未来能够在商业化走出一条切实可行模式的玩家将成为这个行业最后的胜出者。
对比三年的政府报告可以发现,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人工智能的描述从2017年的“加快”、2018年的“加强”变为“深化”。这说明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已从初步发展阶段,进入到深入发展时期。
在中国,放射科医生资源依然面临缺乏的现状,尤其是基层医院,过重的工作负担和不同地区在医疗水平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误诊率依旧相对较高。在有影像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医院中,放射医生普遍表示智能辅助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性,进而使该医院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治疗水平得到提升。